【钓鱼学习笔记】淡水鱼的共同习性

想要钓好鱼,首先要对鱼的生活习性有所了解,大多数鱼类都存在着共同的生活习性,只要我们牢记这些习性,在钓鱼时细心观察,加以实践,就会提升鱼的上钩率,钓到更多的鱼。这里说的鱼的习性,指的是鱼的共同习性,大部分的鱼都是这样的习性。

 

鱼适宜的水温

 

鱼类是变温性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常见的淡水鱼最适合的水温一般是 15~25℃,因此这也是最适合我们钓鱼的水温。在这个温度区间里,淡水鱼的活跃性越强,生长发育就越快,处于到处觅食的状态,是最容易上钩的时候。当水温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时,鱼类会根据自己的体感,游到水温最适合自己生活的水域。

我们在寻找钓点的时候,就要主动寻找水温适合的区域来做钓了。

变温动物(俗称冷血动物)是除了哺乳类和鸟类的动物,地球上的动物大部分都是变温动物。变温动物因为动物的体内没有自身调节体温的机制,仅能靠自身行为来调节体热的散发或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来提高自身的体温。
当外界环境的温度升高时,动物的代谢率随之升高,体温也逐渐上升,它们便被动地离开不利的环境;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降低时,动物的代谢率也随之降低,体温也逐渐下降。所以它们或是移向日光下取暖来提高体温,或是钻进地下、洞穴中进行冬眠,或是游向温暖水域,或是进行夏眠。

鱼是属于变温动物,那么鱼也会主动寻求温度舒适的水域和水层,太热的时候,鱼要躲到阴凉处;太冷的时候,鱼要么跑到有阳光照射的水域,要么就跑到深水区。冬天的时候,深水的温度比表层浅水高。

 

针对声音的习性:

 

鱼类对声音的反应是极其敏感的,水面和岸边只要有细微的动静就会引起鱼类的警觉,此时鱼类就会立刻停止觅食和咬钩。所以我们在选择钓点的时候,要尽量选择比较僻静的地方进行垂钓。“喜静、怕扰”是所有鱼类的共同习性。我们在垂钓时,要尽量保持安静,切勿高声谈笑,更不要试图往水中扔石头。同时我们在做“下钓”或“起水的动作时,动作尽量放轻,特别是在比较清澈的水域。

鱼很容易被噪音吓跑,那么,我们钓鱼时,要尽量的保持安静。

 

针对嗅觉的习性:

 

鱼类在水中是通过鼻孔来发挥嗅觉功能的。鱼类的嗅觉十分灵敏,能够快速感受到味道并加以识别。即使是在夜晚钓鱼,鱼也会上钩,这正是因为鱼类能用嗅觉辨识物体,感知鱼饵的存在。也有一部分鱼类视觉辨识能力很强,不完全依赖嗅觉也能在水域中发现饵料。

 

针对溶氧度的习性:

 

水域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中溶氧量的多少,除了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还会受天气因素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当水域含氧量饱和,即达到  6 毫克/升以上时,鱼类才会感到舒适,才会更为活跃,食欲更加旺盛,不仅会吃得多,还会长得快、长得肥。相反,如果含氧量低,鱼类便会烦躁不安,甚至会停止觅食。

水中的氧气,还来自于波浪,也就是风吹动水面,波浪涌动,也会增加表层水的含氧量。钓鱼的时候,要看风浪往哪个方向吹,风浪吹向的那侧,含氧量就会高一些。

 

 

 

还有,在下雨后,雨水也会带入大量的氧气,水中的含氧量也会增加,这个时候,一般也是适合钓鱼的。

水的含氧量和大气压也是有关系的。如果大气压力高,空气中氧的分压也就高(分压,指混合气体中各单独组份的压力),溶解速率(单位时间的溶解量)也就高。 通俗的说,当大气压力高时,水体表层的含氧量就会增多;反之如果大气压力低,含氧量也随之减小。

当存在有机物污染水体或藻类大量死亡时,则溶解氧不断消耗而下降,甚至使水体处于厌氧状态,此时水中厌氧微生物繁殖,有机物发生腐败分解,使水发黑发臭。因此,水中溶解氧可作为有机物污染及其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污染水域、藻类大量死亡,水中的含氧量低,鱼类难受,也不会开口。

本网站内的文章、照片等均为原创,且保留所有权利。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引用。
(文章内有特殊说明的除外。)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